低端岩茶滞销,改做白茶诓骗游客?吃相实在太难看

2021-5-21 10:12:27 新闻来源:家电品牌网

 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
丨作者:村姑陈

《1》

天价岩茶限价令的尘埃,尚未完全落定。

另一面,已经有部分茶人,开始“机敏”地选择另起炉灶了。

那就是,从原来的主攻岩茶市场,换成岩茶、白茶两手同时抓。

原本,这种自家工作项目调整的变动,外人无法指摘。

但近期却听到,个别格外奇葩且傲慢的说法,让人不吐不快。

对方的原话,大意如下:

“现在的武夷山茶叶产业结构有问题,一两百元的低端岩茶生产太多了,导致滞销。现在改成做白茶卖给游客,销路会好很多。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在喝岩茶时,接受不了这种炭火味,改成清清淡淡的白茶,更好入口一些,大多数人都能接受。”

一旁的李麻花刚看到这段内容,当即分享句李氏经典语录——既想吃白茶这碗饭,吃相还这么难看!

究竟,背后的原因是为何。

下面且来扒一扒,前面那段傲慢且自大的原话,到底踩了哪些雷?

《2》

雷点一,武夷山茶产业结构有问题,需要多路开花。

诚然,每个人都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。

但这种“高瞻远瞩”、“高屋建瓴”的话,不适合出自私人之口。

而只有官方权威机构,在调研充足等前提下,才能制定出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白皮书之类的前景规划。

下面就事论事,这种“多路开花”式的做茶思路,有何不妥?

从武夷山当地的茶叶资源看。

历史上,武夷山就是产茶重镇,曾经以产绿茶出名,现在的茶叶加工生产,主要以武夷岩茶、正山小种为主打。

武夷山风景区内,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貌,丹岩耸立,涧流潺潺,生态极佳,从风化岩上剥离出来的碎屑物,还能汇入周围的茶地土壤内,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。

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。从正岩景区内产出来的岩茶,受益于独特的自然滋养,能拥有独特的岩韵特征。这是别处地方难以复刻的,加工生产岩茶的独特自然优势。

而以桐木村为中心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,平均海拔过千米,山高谷深,植被多样,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,是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发源地,是世界红茶发源的起点,加工生产红茶的历史悠久,制茶经验成熟。

站在客观角度看,武夷山当地特产的岩茶与红茶,拥有别处地方难以复刻的优势。

而在生产白茶方面,则优势不明显。

从制茶经验看,擅长做岩茶的制茶师,未必能做好白茶;

从市场前景看,茶客们愿意花高价买“牛肉”,但未必会花高价买武夷山白茶;

从相应配套看,武夷山当地建有“阳光房”做萎凋的茶厂有多少……

术业有专攻,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。

贸然调转船头,分散出大半精力去发展白茶,尝试多路开花,是一招险棋。

《3》

雷点二,低端材料做岩茶太浪费,适合做成白茶。

其实,按照对方这样的想法,在原料品控这一关上,他就绝对不会过。

按照市场行情,一两百元一斤的岩茶,绝非正岩所产,甚至连半岩材料都拿不到,大部分都是外山茶,产区环境堪忧,茶青品质不佳。

这样的低端茶青材料,不管是做成岩茶,还是做成白茶,都不会做出好茶!

茶圈江湖里,有这样一类茶掌柜。

铁观音盛极一时那会儿,跟风去做铁观音;

金骏眉火了以后,转过来做金骏眉的生意;

现在,到了白茶逐渐复兴的时候,又开始了另起炉灶的想法。

当然,由于个人精力有限,通常这样能够做到“多路开花” ,绿黄白青红黑等六大茶类,统统有参与的茶掌柜,他们的茶类专业知识掌握有限。

从开篇提及的,岩茶炭火味重,而白茶滋味清清淡淡等一说,就能窥见一斑。

武夷岩茶的风味特征,绝非是重口味,而是香清甘活。而白茶的茶味更不是淡如白开水,而是鲜香醇爽!

但是,这类型的茶掌柜,并没有做长线生意的准备,而是只想赚快钱。

现在白茶市场这么火,要抓紧生产出各式白茶。不管品质优劣,都能趁着风头,赚取一笔利润。

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茶,根本不会做出好茶。

充斥在茶圈江湖里的, 9.9元包邮老班章、几十元一大罐的金骏眉、批量不断货的10年陈便宜老白茶等,大多出自这类茶人手笔。

对于他们而言,赶在风口上,赚取了足够利润,随时可以拍屁股走人,另起炉灶。

但对于好不容易在茶圈,树立起口碑的名茶而言,容易被这些假冒伪劣的劣质茶败坏名声,影响市场,留下一地鸡毛。

不得不说,在茶圈里,这类型的茶人,实在是害群之马!

《4》

雷点三,白茶加工是零门槛,没有技术要求。

早几年,茶圈鄙视链一说,在行业内引起过热议。

其实,一踩一捧的鄙视链说法,并不可取。

茶圈江湖里,茉莉花茶、龙井绿茶、正山小种、福鼎白茶、云南普洱、武夷岩茶等,每一种不同的茶,都拥有不同的风采。

不过是,青菜萝卜,各有所好而已。

但是,本着傲慢的心态去做茶,认为既然岩茶的工艺如此繁琐,既要做青,又要焙火,他们都能做。

现在换过来做制茶技术零门槛的白茶,更是小儿科,轻而易举,信手拈来……

如此高高在上的傲慢做茶心态,实在让人忍不住吐槽。

白茶的加工,绝非零门槛可言!

擅长做粤菜的厨师,未必能做好闽菜。而擅长做岩茶的制茶师,转过来做白茶时,同样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。

何况,涉及到做茶方面时,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套。

比如,在当地的茶树资源上。

按照白茶国标规定,适制白茶的茶树品种,以大白茶、水仙茶为主。

而外地在生产加工白茶时,茶树适制性这一关,是不小的考验。

比如,在当地的气候环境上。

橘生淮北则为枳,橘生淮北则为枳。

将同样的茶树品种,换到不同的地方栽培种植,最终产出来的茶,能否拥有相似或者理想的风味?这一切,很悬!

比如,在当地的采茶习惯上。

武夷山当地的采茶工,习惯了“开面采”岩茶。

而换到白茶上,采茶方式则大不同。以白毫银针为例,它讲究“十不采”,在采摘芽头时,熟练的采茶工,往往是一提、一拨,便能采下标准的茶青。

在配套的采茶标准上,突然要转变思路,免不了要经历“阵痛期”。

这一适应之路,道阻且长。

又比如,在制茶设备配套上。

制作岩茶时,不少茶厂会有综合做青机、揉捻机等设备。

而做白茶,尤其是要做日光萎凋白茶时,有条件的白茶生产厂家,都会建上“阳光房”。

另外,在摊晾场地有限的情况下,采下来的茶青一旦得不到及时薄摊薄晾,最终做出来的白茶,鲜爽口感会明显逊色。

综合多方面考量,加工制作白茶,尤其是制成优质白茶,门槛可不低!

《5》

雷点四,反正低端岩茶、白茶都是卖给游客的,他们又喝不懂。

这样的想法,是给武夷山的城市形象抹黑!

青岛大虾的前车之鉴在前,这样的败坏城市形象的事,令人不齿。

武夷山是个没有工业的城市,以旅游和产茶为经济支柱。

自然生态环境绝佳的武夷山,终年到头,游客不少。

街道上,鳞次栉比的茶叶店,更是一家挨着一家,如同连绵的群山那样,不断起伏。

不少外地游客到了武夷山一趟后,不少人会选择将茶叶买回去作伴手礼。

为此,不少茶掌柜正是钻了这个空子,专门做游客生意。

游客需要百年老丛水仙,那么他们仓库里,就有一批茶悄然被改了名字端出去。

游客想要牛栏坑肉桂,那么他们就能亮出,价位从低到高,包装从简到精的各式选项……

这些茶掌柜看中的,正是大部分游客其实不懂茶。

反正只要茶叶名气足够大,噱头足够多,不管品质好坏,都能做成生意。

但其实,不管是岩茶还是白茶,优质茶与劣质茶之间,隔了一座银河般的距离。

抛开噱头,通过喝茶,多少都能分辨一二。

更何况,换一个立场看,对于普通游客而言,他们当前喝不懂茶,不代表以后不懂,并且身边人也统统都不懂。

将低端劣质茶兜售出去,长期只做一锤子的游客生意,终归不是长久之计!

《6》

对广大消费者来说,买好茶,要认准原产地。

不然,到了云南,去买牛栏坑肉桂。

到了杭州,去买老班章生普。

到了福鼎,去买桐木正山小种。

到了武夷山,去买太姥高山银针。

按这样的买茶思路,纯粹是缘木求鱼,南辕北辙!

产出一款好茶,走出一款名茶,离不开足够的实力支撑。

如果只图眼前,只求一时,只为了短期利益,而不顾长远利益。

那么,这样“赚快钱”的想法,风险太大。

并且,还为人所不齿!




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深圳之窗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。
Copyright © 2000-2013 www.szzc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编辑QQ:2383424132